导航菜单

圣严法师佛语心经络(要以血肉之躯的色身修行佛道…)

1、我曾提出需要的不多,想要的很多这两句话,想要是贪欲的烦恼,需要只是生存的最低条件;想要的可以不要,需要的不是问题。禅修的人因为内心不会感到空虚不安,欲望必定减少,就能少欲知足,知足常乐了。

2、一般人认为能对美色不动心,已是很有修行的人了。

3、又该如何取得内心的安定呢?

4、精神的心,包括感情。理性。思想。观念等。这些虽然和头脑都有关联,但头脑却不等于精神,头脑是精神所依,精神是头脑产生的功能。

5、欲和爱本来并没有什么不好,只是它们常常容易引起人们贪的欲望,而欲和爱一旦和贪连在一起,就变成烦恼的名词。

6、而在于我们放不下。丢不开。

7、虽然《心经》中已经告诉我们,什么是正确的人生价值观,但是当前人类由于物质文明过度蓬勃。社会结构变化太快,造成人们价值观念混淆,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需要,什么是贪求的想要,什么是实至名归的能要,什么是责任所在的应该要。因为无法厘清这四要一需要。想要。能要。该要的分际,所以大部分的人都是跟着社会风气潮流而人云亦云,只要别人有的,我也要有。

8、人缺乏饮食,生命就不能够维持下去;没有男女关系,种族就不能够维系传承,生命也没有办法延续。告子说:食色,性也。可见饮食男女本是人之常情,会被认为是坏事的原因,在于人很容易过分地追求,沉湎其中而无法自拔。譬如耽溺复杂的感情世界,或是玩物丧志,这些都会因贪为自己带来烦恼,也就是所谓的人为财死,鸟为食亡。当然,如果是自己真正喜欢的,而自己的能力也能够达成这样的目标,那还没有什么关系,但如果是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负荷的,麻烦就会接踵而来。

9、就以我个人为例,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一生必须追求什么目标,但是我有一个大方向,如果能够顺利走完全程当然最好,万一达不到也没有关系。因为那是因缘不成熟的关系,与我个人的得失无关,但如果是为个人追求而得不到,可能就会很痛苦。

10、但是,法身应依色身修,要以血肉之躯的色身修行佛道,才有可能开悟。解脱。成佛,所以身体是很重要的,它是修行的工具,也是烦恼的渊薮。

11、有人形容物质文明和人类欲望的关系,就像一个人骑在老虎背上不能下来,因为一下来就会被老虎吃掉,他只能骑在虎背上,老虎跑得愈快,骑在虎背上的人也愈紧张,但无论如何紧张,也不敢让老虎的脚步停下来。作为一名现代人,似乎经常是处于这样的心情中。

12、建设法鼓山的活动已开始推动,法鼓山建设的目标是:提升人的质量,建设人间净土。其意义是从每个人的内心开始改善,当有烦恼时,对人不友善时,要及时发现自己正在起什么心。动什么念。我们当然无法如圣人一般地不动坏念头。坏举动,可是要渐渐知道自己在做什么,经常要反省,或许是说错话,或许是做错事而生惭愧心。忏悔心。能坦白。诚恳,人的质量一定提升,人格一定比一般人高尚,所以会受敬重。做为佛教徒的,若能人人都朝这方向走,环境就会愈来愈清净。建设人间净土。不是口号,不是空洞的理想,乃是全体关怀现代社会的全民,每人都应努力的事业,人间净土,方能很快地实现。

圣严法师佛语心经络

圣严法师佛语心经络

13、由于这些欲望,使得我们的生活被物质所引诱,而丧失独立自主的判断力和自信心。

14、能要。该要的才要;不能要。不该要的,绝对不可要。转贪心为愿心佛法说贪为苦本,想解决苦的问题,就要先从知贪开始。人的需求有两种,一个是需要,一个是想要。

15、可能实现,只会带来痛苦。例如,有些年纪很大的人生了重病,或是已经患了不治之症,还祈求神明保佑自己不会死,这种虚妄的执着与期待,就是痛苦的根源。所以,很多人都饱受求而不得的痛苦,也就是佛法所说的八苦之一:求不得苦。

16、我常说现代人:需要的不多,想要的太多。但是,就是因为想要,才有消费,社会经济也才能不断滚动。想要满足自己的欲望,也是让人努力的动力。这样看来,想要的比需要多,是不是也有刺激经济。社会成长的效果?

17、如果人只消费而不生产,一味消费社会其他人的资源,就是损害他人。图利自己。如此既对社会造成混乱,自己也会受到伤害。人要能分清楚能要。不能要,以及该要。不该要的;开发自己的智能资源,自己想要。该要。也有能力要的,才能动手去要。

18、对于不喜欢的人。物或环境等,欲离不能离,想要而得不到,就有嗔心。这和身体与观念有很大的关系。身体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,对生活有利的就贪,贪不到就嗔。

19、我们的心,非贪即嗔,愚痴而不知智慧,所以从减少贪嗔着手,才能发现智慧是什么。有人在念佛或诵经时,生不清净的杂念。妄想,这是正常的情况。就是因为心不清净,所以要修行。开始修行的人应该相信自己有烦恼,才要追求智慧。烦恼断尽则见智慧,智慧圆满便与佛心相同,佛心与众生心原是一样,不同的是众生心有烦恼。佛心无烦恼,这就是明心。明佛的清净智慧心,便能见佛的不动性和空性。

20、在人的一生之中,所要追求的东西太多了:没有钱的时候求财,没有名的时候求名,没有地位的时候求地位,没有孩子的人求子嗣;还没有结婚的人,就希望求得美娇娘或如意郎君。此外,世界上还有很多宗教。神明,专门标榜有求必应,当有人觉得内心不平安,就会抽签问卜。祈愿平安,这也是一种祈求。如此看来,一无所求的人其实很少。

21、在古代,孟母三迁的目的,是为觅得好环境,让她的孩子在人格心理上更臻健全。在佛教的立场,这世界的诱惑太多。障碍太多,无法使我们顺利修行,因此,释迦牟尼佛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,以其有宏大的慈悲愿力,凡有意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,他必接引。到达西方之后,处在很好的环境,修行很容易就可以成功,所以一定要改善环境,或到清净的环境,所谓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,让环境影响我们,使人格升华。使心得清净。

22、人需要的不多,想要的太多。物质文明发达之后,刺激每个人希望拥有

23、虽然,一切事,一切现象,一切人有不同的位置。立场和不同的环境,但对自己的感觉而言,不要当作是和自己有冲突或无冲突。这种感觉愈减少,见到的世界愈和谐。

24、六祖另作一偈: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他认为菩提本来没有树,心也没有镜,既无树也无镜,不会有尘埃,也不必拂拭,这种境界更高。

圣严法师佛语心经络

圣严法师佛语心经络

25、我说:不一样,同中有异。异中有同。

26、我曾在台北出席一项重要的会议,与会的人士都是有钱的商人及有地位的官员。开完会之后,服务人员来问我:请问法师,您的车子停在哪儿?我们代您把司机请来!

27、如果用自己的智慧。劳力,努力工作,满足自己想要的欲望,虽然自己饭已够吃,房子已可遮风避雨了,是不是还需要努力再追求

28、能要。该要的才要;不能要。不该要的,绝对不可要。

29、这是他有能力要的,这些不是为自己,而是为大家要的。他付出自己的努力和计划,得到了好结果,就是他该要的。付出多少,得到多少。

30、我们所处的环境,实际上是心境的写照。不同的人因为各自的心境而感受到不同的境界。当心中感到欢喜愉悦时,所见到的世界也比较美满,倘若心理不健康或有烦恼苦闷时,所见到的世界。所处的环境,也就不尽如意。在未成佛。未解脱之前,环境影响我们的心,所谓心随境转;当然,我们的心也可以改变我们的环境,即境随心转。

31、当时如果我真的认为参加这样的会议,非要有一辆自己的车子不可,岂不就是受了环境影响,而失去自我了吗?

32、在现实生活中,的确有人要什么有什么,好像能够呼风唤雨。操控自己的命运。其实,这是因为有时势。环境的配合,才能刚好让他得心应手,样样都如他的意。但一个人不可能永远都这么好运,好运气不一定总是跟着他,一旦倒霉的时候,也会样样都落空,一样非常痛苦。

33、与自己的名利起冲突,和自己的想法不一样,生不欢喜心,也是嗔。

34、譬如一个女人,对其父亲而言,是女儿;对她的丈夫而言,她是妻子;对她的儿女而言,她是母亲;对她的老师而言,她是学生等。虽然是同一个人,从不同的角度。层次,见到的并不是同一个人。因此,由于宗教立场或身分立场的不同,见到的环境。对象便不一样。如此,怎么可能无分别呢?

35、如何使环境清净。国土清净,首先要从内心开始,那便是从观念的纠正和信心的建立,同时要用戒定慧的修行方法来净化身心。在修行过程中,便会发觉身不清净。心不清净,当发觉身心不清净时,就是渐渐趋向清净的表征。由个人的自我清净,再用关怀和劝导,付出时间与耐心,影响各自的家庭和生活环境内所接触到的人。也就是自己本身要在行为上。观念上。心念上,渐作检讨。同时潜移默化,影响所及,便能使得国土清净了。

36、贪。嗔。痴是你。我。他的具体表现。所谓你。我。他,其实就是我执。有我才知道有你。他。我希望。我不希望等念头。

圣严法师佛语心经络

圣严法师佛语心经络

37、若以圣人的尺度期许是对的,却不必要求他人或自己都是圣人。

38、若能慢慢地练习,不为过去的事烦恼,也不为未来的事烦恼,心就渐渐地与清净的境界接近了。

39、这个故事说明,像这位修行人是已有工夫的,但尚没有开悟。虽然心不动,却违背了常识和现实生活,那是死修行。所以,不受环境污染的意思是需要认识环境,但不受其动摇。心净后,环境就可清净。

40、所以,为己求是痛苦的,为人求虽然比为己求略胜一筹,但最好还是什么都不求。如果能够什么都不求,只是不断地努力耕耘。成长。奉献,无论自己有多少力量都尽力争取,得到了以后再奉献给别人。在这个过程中所得到的快乐,是别人无法夺走的,这也才是真正的快乐。

41、一般人贪五欲,修行的人,即使修苦行不贪求五欲,也有贪,贪的是圣果。圣位。得解脱,才真不贪。

42、在这些祈求之中,有些合理。有些不合理。有些人求人。求神,当然也有求佛菩萨的,但都不一定想求就可以求得到。如果是合理的追求当然不为过,例如健康。长寿。平安。学问。功名等,都是人人想要的,并没有什么不好,如果能够如愿以偿,当然很欢喜。但是,在这个世界上,不可能事事都如你所愿,有些过分的奢求根本不。

43、至于该要。不该要,若以时下年轻人流行的: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!而言,便是没有分清楚该要。不该要的分际。许多人的欲望无穷,喜欢的。想要的事物太多了,这时候就应该自问:该不该喜欢?该不该取得?例如名位财势,人人都喜欢,可是非分之名,是虚名;非分之财,是横财。不义之财;非分之位是虚位,这些都不应该要。当然,如果是实至名归,白是受之无愧,甚且是一种鼓励。

44、心是什么?心可分物质的和精神的两类。所谓物质的心是指心脏。头脑。一般人说我心里很难过。这样的麻烦事,使我很头痛,心里难过就是心急。心脏负荷过多,头痛就是心里很烦恼。心情暴躁。

45、欲和爱本来并没有什么不好,只是它们常常容易引起人们贪的欲望,而欲和爱一旦和贪连在一起,就变成烦恼的名词。但是贪也有好坏程度的分别,譬如爱可以是一种付出奉献,而欲也可以是一种希望,希望自己和世界能够一天比一天更美好。更进步,这就是把贪爱和贪欲转成愿心,转成一种期待。因此,贪爱和贪欲也可以转往良善的方向发展,对社会做出积极的奉献。

46、境随心转是另一个方向。这世界虽非净土,虽不像阿弥陀佛般的净土,可是若靠自己的努力,在未达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前,所见到的世界,也是比较清净的。

47、但是如果觉得花朵很美,而兴起想把它摘回家的念头,这就是贪了。音乐也是一样,如果听得浑然忘我,忘了手边该做的事,而沉迷其中;或是为了听好的音乐,而耽溺于玩音响,并且愈玩愈高级,要求也愈来愈多,像这样不断地追求或是占有的欲望,就变成贪了。因此,追求美好的生活质量本是人之常情,但是如果变成执着,那就会带来各种烦恼。

48、这个故事,便是在说明不受环境污染。虽然对环境有接触到,但不因接触到而心波动,或生嗔心或生贪心,当时接触什么就是接触什么。其次,对接触的环境,过去的已过去,不在心里牵挂着,这样,就是心清净。也许经常保持心清净,并不容易,但是按照上述的观念试着做,虽然对所有的事不能常保心不动摇,但总可以藉此减少一些烦恼。

相关推荐: